何以中國丨真八仙、暗八仙?新疆清代文物里的八仙熱


在新疆阿克蘇地區(qū)文博院(博物館)的展柜中,八枚清代銀飾竟將“八仙過?!钡奶咸炀蘩四s于方寸之間,讓神話在銀光中翩然“活”了過來——鐵拐李拄葫踏浪,曹國舅手持玉板,何仙姑拈荷輕點,韓湘子橫吹玉笛,藍采和手提花籃,呂洞賓背負寶劍,張果老倒騎毛驢,漢鐘離手持芭蕉扇。

2021年,阿克蘇文博院從民間征集到一組充滿傳奇色彩的文物——八枚僅名片大小(長4.5厘米、寬2.2厘米)的鎏金銀片。這些銀片雖小,卻以精湛的錘揲鎏金工藝,立體刻畫出八仙渡海的磅礴場景。銀片后部平整的切面與中空設計表明,它們曾鑲嵌在清代邊疆人家的箱匣或家具上,成為日常生活中的“神話裝飾”。
令人驚奇的是,這組銀飾上的八仙陣容,竟是明代才最終定型的“神仙天團”,難道八仙還有很多版本?
回溯千年,八仙的“成團史”可謂一波三折:漢代的“淮南八仙”實為淮南王劉安的文人門客;唐代的“酒中八仙”則干脆讓李白、賀知章等詩酒狂客頂替仙班;到了元代雜劇中,八仙之一另有其人,何仙姑還未“出道”。直到明代小說家吳元泰在《東游記》中一錘定音,才將鐵拐李、何仙姑等八人固定為今日家喻戶曉的組合??梢哉f,若無這本明代的“八仙出道手冊”,八仙或許至今仍是變幻不定的各種組合。
這組銀飾,不僅展現(xiàn)了清代邊疆工藝的精湛,更成為漢文化在古代新疆地區(qū)廣泛傳播的生動見證。自明代定型后,八仙形象跨越千山萬水,最終扎根于天山南北,通過民間裝飾藝術與信仰習俗的融合,彰顯出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融合力。

在阿克蘇地區(qū)博物館,還有一件清代銀項鎖靜靜陳列,鎖面不見仙人真容,卻以“只顯神通不露仙身”的巧思,雕刻著寶劍、葫蘆、荷花等八仙法器紋樣——這正是中國傳統(tǒng)工藝中獨具匠心的“暗八仙”設計。這些符號化的紋飾與完整的八仙形象具有同等吉祥寓意,也代表了當時人們追求的精神境界。
從蓬萊到阿克蘇,為何遠離東海萬里的新疆會盛行八仙主題?
這背后是一幅清代絲綢之路沿線文化融合的壯闊畫卷。隨著絲路貿易與戍邊移民的定居,八仙故事通過戲曲傳說、工藝紋樣等載體傳播至新疆,最終在銀器制作中演變?yōu)楠毺氐难b飾主題。
這些銀質八仙紋飾曾裝點邊疆生活,如今在博物館中熠熠生輝。方寸銀片上,既凝結著傳統(tǒng)工藝的匠心,更見證著中華文明跨越地域的持久魅力。
監(jiān)制:丁濤
統(tǒng)籌:馮婷、喻鵬濤
策劃:葛惠芹、廖映月
編輯:王榮
制圖:李娜
出品:新疆日報社(集團)
指導單位:中央網(wǎng)信辦網(wǎng)絡傳播局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黨委網(wǎng)信辦
協(xié)作單位: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文物局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文博院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博物館
支持單位: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發(fā)展基金會
